丝路酒文化
名家精酿--酱香宗师的孩童之忆
1928年农历8月21日,在贵州的仁怀县二合镇高潮村张姓人家,降生了一个幼小的生命,他便是本文的主人公。
中国酱香型白酒的绝对权威、茅台酒6位酒师中唯一健在的祖师爷、茅台酒文化的活化石、原茅台酒厂高级酒师、原珍酒厂高级酒师、生产厂长张支云。
二合位于贵州高原的北部,和四川省交界。崇山峻岭,自然条件极差。耕种的土地都在陡峭的山坡上,全部都要依靠农民的一双手,十分辛苦,劳作一年,也不能解决温饱。
到张支云的父亲张培山手里,家境稍微好转一些,张培山的妻子徐牡丹淳朴善良,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,夫妻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养育着自己的子女,勉强度日。
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,政权腐败,关税重重,土匪骚扰,饥饿贫困,军阀混战,民不聊生,在此情况下,张培山身患疾病,不能正常劳作,1927年,对于生活原本就贫困的张家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
1928年张支云的降生,按平常百姓来讲,是一件大喜之事,可在张培山家中,不但没有一丝喜气,反而增添了无尽的惆怅。
原本两个女儿和长子都还年幼,现在怀里又抱着一个婴儿,家里的生活困难到一定的程度,没有隔夜之粮,患病无钱医治。
1929年末,年轻的张培山因无钱医治,英年早逝,抛下了妻儿去了另一个世界,张培山的去世让张家的天塌了,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,但一家五口还是要活下去的。
徐牡丹身上凝结了中国妇女勤劳,坚强,善良,贤惠的传统美德,她把眼泪咽到肚子里背着襁褓中的孩子下地干活,以她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生存的重担。
原始耕作是非常辛苦的,长年累月辛苦劳作在杂草丛生的庄稼地里,收入非常微薄,以至于难以糊口,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,总要先把有限的米面地瓜或洋芋给孩子们做成可口的饭食。
为了孩子,徐牡丹经常饿肚子,人体的免疫功能是有限的,长时间的超负荷辛苦劳作,营养不良,使其也换上了疾病,徐牡丹病倒后,一家人也陷入了绝境。
1936年春夏之交,积劳成疾,长期患病的徐牡丹撒手人寰,追随早逝的丈夫去了另一个世界。
面对再也叫不应的母亲,张支云嚎啕大哭。凄凉悲伤的哭喊声,唤来了本家的亲戚,所有人都泣不成声。
一面安抚年幼的支云,一边寻找支云在外学石匠的哥哥和已经出嫁的两个姐姐,另一边筹划丧葬事宜。
人死了,总要入土为安,拿什么来安葬呢?
自家伯母急中生智,用一张白麻纸贴在了张支云的前额,头上用篾箍固定着,颈后用细麻绳捆住,长长的拖于身后,抓住张支云的小手,开始沿门乞讨。
淳朴的山民们几乎都伸出了怜悯,同情的手,给可怜的母亲凑得了一副薄棺,乡邻们都赶来帮忙,都在自觉操持着这场没有事主的葬礼。
特殊的葬礼简单,凄凉,没有鼓乐。但一切该走的程序都没有减少。他们哭着喊着向墓地走去。
下葬的那一刻,张支云像疯了一般,抓住母亲的棺材,一边拍打着,一边撕破嗓子大声地哭嚎着,久久不肯松手。
“妈妈呀!妈妈!你不能走呀!你走了我们怎么办?”
孩子的哭声回荡在起伏绵延的崇山峻岭间,撕裂着在场所有人的心肺!
联系我们
联系人:滑先生
电 话:13333886999
邮 箱:961744176@qq.com
地 址: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